三国时期,蜀国境内“刑法虽峻而无怨者”,很重要的一个原因,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,一身清廉使然。诸葛亮一生“抚黎民,示官职,从权制,开恳切,布公正”。 刘备三顾茅庐,诸葛亮深为其所动,之后追随刘备征战南北,奇功屡建。
刘备死后,诸葛亮“受任于败军之际,衔命于危难之间”,蜀国国是,事无巨细,每必亲躬。他5次亲率雄师,北伐曹魏,与曹魏短兵相接。他严格要求子侄辈,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看待。
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,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。为此,他专门给其兄诸葛谨写信说,诸葛乔“本当还成都”,但“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”,“宜同荣辱”。马谡失街亭后,他引咎自责,上疏后主刘禅,“请自贬三等”,今后更兢兢业业、勤勉有加。
“夙兴夜寐,罚二十以上,皆亲揽焉;所啖食不至四升。”恒久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,积劳成疾,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。
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“全心全意,死尔后已”的信誉。诸葛亮生前,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产业、收入举行了申报:“成都有桑800株,薄田15顷,子弟衣食,自有余饶。至于臣在外任,无别调理,随身衣食,悉仰于官,不别治生,以长尺寸。
若死之日,不使内有余帛,外有赢财,以负陛下。”诸葛亮去世后,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,可谓内无余帛,外无赢财。
诸葛亮病危时,留下遗嘱,要求把他的遗体埋葬在汉中定军山,丧葬力图节俭简朴,依山造坟,墓穴切不行求大,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。入殓时,只着平时便服,不放任何陪葬品。
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,其高风亮节实为可圈可点。
本文来源:火狐体育全站-www.dgjurui.com